院士擔任“村官”,扎根基層調研實踐,致力探索鄉村振興共富之路。今天,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受聘寧波市鄞州區東吳鎮南村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正好五年!
“陳院士經常來幫我們轉觀念、理思路、做規劃,村容村貌大變樣,村民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南村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俞軍明說起“第一書記”贊不絕口。
陳劍平畢業于浙江農業大學,獲英國鄧迪大學植物病毒學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擔任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的他,2017年主動辭去行政職務,全職進入寧波大學從事植物病毒學及鄉村振興研究與實踐。
4月12日寧波日報頭版報道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的“金句”,深深觸動了陳劍平。他帶領團隊研究鄉村振興理論,嘗試把鄉村自然稟賦的“老天爺經濟”和文化積淀的“老祖宗經濟”磨礪成當地的“老百姓經濟”。
地處寧波市郊的南村村,半山半田,村落陳舊,經濟薄弱。如何振興鄉村?這個難題擺在大伙面前。為此,東吳鎮黨委決定聘任陳劍平院士為南村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將該村作為院士開展鄉村振興的實踐地。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原副司長劉艷說,院士當“村官”,陳劍平開了全國先河。
擔任“第一書記”后,陳劍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進400多萬元資金,新建文化大禮堂、老年活動中心、休閑公園,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我很看重這個‘第一書記’身份,這樣搞調研實踐管用、好用、實用。”三天前剛剛度過六十歲生日的陳劍平院士感慨,“村官”雖不是官,但可做的事不少,收獲更是不小,尤其在破解村莊整治改造、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生活質量提升四大難題上,有了更清晰的路徑。
“我們老百姓不看過程看結果,不要大話要實貨。”年近七旬的村民俞金良動情地說,陳院士為村里辦實事,大家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頭,“他的話我們聽得進,愿意跟著干!”
陳劍平趁熱打鐵,開設了農業綜合體、“三農”發展新模式等系列講座,給村民們傳播新理念,帶領大家外出取經:探索特色種植、打造文旅景點,發展民宿經濟……
“我們的葡萄,一斤可賣到25元,都是直接被預訂,遠銷香港、武漢等地。”村民陸海山種了30多畝葡萄,年收入過百萬元。
在南村村實踐基礎上,陳劍平院士提煉出“大學小鎮”模式,入選教育部省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由陳院士領銜的‘大學小鎮’正在東吳全面實施,寧波大學所有二級學院對接鎮里13個村社,300多名師生進駐。”鎮黨委書記莊琪對這條鄉村振興共富之路充滿信心。
短評
這樣搞調查研究,院士樹了個榜樣
一個大院士,一個小村莊,是“第一書記”這個身份,使他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理論與實踐相互碰撞,點燃了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火焰。
陳劍平院士主動辭掉了“廳官”,又請纓當上了“村官”,雖然此官非彼官,但此舉意在把自己“逼”到基層,扎根一線,這樣才能摸到實情、聽到真話,真正把潛心研究的理論付諸實踐行動。對村民來說,院士是村里“第一書記”,是自己身邊的貼心人,有困難找院士解決、有實話向院士反映、有想法同院士交流,距離頓時拉近了,愿意跟他掏心窩。從這個角度來看,院士用這樣的方式搞調查研究,理論能更好地指導實踐,實踐也能更好地完善理論,不愧是一個好招、妙招,值得敬佩、值得點贊。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當前,全黨上下正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大興調查研究是重中之重。誠然,調查研究有各種各樣的途徑、方法和形式,應根據調研目的和實際情況采取最合適的方式,但歸根到底是要聽見群眾的真實想法、了解群眾的日常生活、看見基層的發展難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陳劍平院士主動擔任“第一書記”,歷經五年時間,把自己多年鄉村振興理論研究付諸實施,在實踐中又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進而提出了“大學小鎮”——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新模式,從一個村的實踐升級為一個鎮的探索,從一個院士入村擴大到300多名師生進駐,其意義不言自明。
這正是院士放下身段當“第一書記”,人到心到搞調查研究,帶來的一舉多得效應,也為我們更好地開展調查研究樹立了榜樣。